2015-06-17
米兰世博“海上风”
来源:新闻晨报     

  “你曾是阳光下打开的窗,看尽了千万里风光,你曾把文明的光带到远方,穿过了山脉海洋……这一刻你把世界交到我手中,这一刻分享城市晚风;这一刻我们聆听心灵的沟通,这一刻生命和谐永恒……”连日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歌《致世博》,不时飘荡在米兰世博园区上空。
  何等熟悉而亲切的旋律,仿佛昨日再现,见证着上海与米兰的特殊友谊。两座城,在1979年就结为姊妹城市,又分别是前后两届注册类世博会的举办地。是6月9日开始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海周,让上海穿越欧亚大陆,去赴米兰之约。
再聚首,一次接力,一场重逢。彼此发现更好的对方,让情缘更浓稠。

  阵阵“海上风”
  “有看到上海的海报吗?”当记者如此发问米兰的出租车司机时,对方竟如数家珍,“当然!多莫大教堂、中央火车站,满城尽是‘Shanghai’!”
  米兰的哥所言,指的是由著名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团队精心设计的5款近800幅“Shanghai,Let’s Meet”主题海报,它们被张贴于米兰市中心的街道、地铁、车站等公共区域,欧洲时尚之都,满是上海元素。
  不过,主题海报还只是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静安区政府和米兰市长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015“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意大利推广活动中的一小部分。在米兰中央火车站奥斯塔公爵广场,弥漫着更为浓郁“海上风”。
  这里每天有约40万名旅客经过,设有2015年米兰世博会唯一园外展馆——中意城市馆。还是米兰时间上午不到9时,已有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游客,被中意城市馆内“这一刻,在上海”城市印象展吸引驻足。设计了可口可乐新中文标志的香港设计师陈幼坚,正站在馆内一角,颇为自信地打量着参观者的各种表情。陈幼坚自小在东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环境下长大,当他1979年作为首批入沪港人来到上海并长期居住下来时,才发现这座“东方巴黎”与自己幼时的成长环境何其相似。他迷恋上海,这个城市是他灵感源泉,这里激发出他对文化交融最独特的阐释。想必,这便是上海此次邀请他作为米兰“这一刻,在上海”城市印象展策展人的理由,所以他不无幽默地来一句:“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说这话时,馆内一把S造型长椅正引发众人围观,这显然在陈幼坚意料之中。他告诉记者,有一年,他在欧洲17世纪古典家具中发现了这款长椅,当时他欣喜万分,“这个S,不就是Shanghai吗?”于是,这把产自欧洲、“代表”上海的长椅,被他漂洋过海带回上海,而今年,他又让这心爱之物“走秀”米兰。
  中意城市馆外,一个筒状结构“360度上海”体验型图片展,也正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个别致的图片展,是摄影师用小型摄影直升机,将浦江两岸美景尽收其中,并拼接成一整幅立体的“上海天际线”。展览现场,一位金发碧眼的意大利人,俨然主人般,张罗着入内参观的游客。上前询问才知,这位会说“侬好”的义务讲解员,竟是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他用意大利语和英语向游客介绍眼前的图片,“这是上海浦东,现在是举世瞩目的金融区”,他还不忘得意补充一句:“今年4月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的纪念活动,我也在邀请之列呢!”

  园区外精彩,园区内惊艳。
  6月9日,整个米兰世博园区,成了中国女性的大舞台。由上海市妇联和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共同策划的“海派旗袍秀”,将500余名来自上海、安徽等地的优秀女性和旅居欧洲的女性侨领汇聚在一起,她们皆自费前来,身着各色旗袍,“走秀”园区。为了秀出质量,一些侨居欧洲的上海女性还专程回沪定制旗袍。婀娜步态之余,上海女企业家方阵还不忘自创节目,领队马燕华手持扩音器,用英语向围观的游客推介:“上海是中国的窗口,我们是上海的女企业家,是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成员……欢迎来中国,欢迎来上海。”如此靓丽风景,引无数游客竞拍摄,更多人一路追随,待旗袍方阵稍有停留,便见缝插针求合影。一位意大利男子还激动表示:“上海女性这么美,上海一定更美,而我居然没去过上海,看来不能再耽误了!”
  当然,上海企业,同样是上海特色的有效表达。园区内,光明食品集团、上海电气、上海水产、上海纺织等,亮相于中国国家馆或中国企业联合馆。殊不知,这些由上海孕育和滋养的企业,在米兰、意大利乃至欧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布局。如参展企业上海水产集团,自1985年企业首条捕捞船从上海出发至北太平洋捕鱼至今,集团已在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多个企业或办事处。很难想象这家上海企业的跨国程度如此之高:企业资产的75%、营业额和利润的80%在海外,35%的员工系海外员工。更难想象的是,当产业不断外扩时,产品却在回国。在中企馆展馆内,上海水产集团总裁濮韶华向记者介绍了一个鲣鱼罐头的“身世”:“罐头中的原料,来自太平洋国际公海资源,通过新加坡或美国的贸易公司,经销至位于米兰的欧洲最大的金枪鱼罐头企业,它们被统一打上上海水产集团的品牌,最后销往中国。”
  随着中国百姓消费方式的转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一个令人亢奋的巨大的中国本土市场已在形成,而这个市场同样令欧洲企业难以淡定。濮韶华透露,上海水产集团目前在欧洲的最大合作方,就是位于米兰的金枪鱼罐头企业,与此次参展中企馆同步进行的,是与米兰这家罐头企业关于股权合作的谈判,“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米兰与上海,国际资源与国内市场之间,得到了最佳结合”。

  中意生意撮合者
  会讲中文的意大利人你见过,但中文娴熟、上海话顺溜的意大利人你见过吗?
  记者在米兰世博园区内见着了。
  这位帅哥,名叫Angelo Morano,名片上印着中文名——安吉乐。他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他中文娴熟,但更爱讲上海话,在与助理探讨某方案的可行性时,他习惯用上海话问:“来塞?”如果你在上海坐地铁10号线,车厢内小电视没准就在播放关于他的镜头——在10号线虹桥路站,他随机拉人提问,“阿姨侬晓得?上海阿里一条马路最长?”
  安吉乐在沪已17年,老婆孩子都定居上海。17年间,他在上海读书、给乔治•阿玛尼当翻译、开过餐厅与服装公司,但最显赫功绩,在于撮合过中意间无数笔生意。他不敢自夸,却有多位意大利商人告诉记者,就在年初一个派对上,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对意大利商界特别推介安吉乐:“你们要同中国人做生意、搞合作,安吉乐是你们可以依靠的‘大师’。”
  22年前,他在意大利南那不勒斯东方大学苦学中文。当时,中文已在意大利流行起来,“地铁上捧着本中文书,是很酷的事”。但他的中文老师劝他:“不要读中文,除非你热爱。”他当然不为赶时髦,4年大学,他坚持每日至少6小时研读,正因如此刻苦,当年南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报名中文专业者201人中,也只有包括他在内的3名学生坚持下来并合格毕业。1997年,意大利外交部文化交流公派名额,送他去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翌年,他又来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击鼓。
  他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感受上海,是在他走出音乐学院宿舍,行至襄阳路时。突然见到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那种猛烈印象,令他瞬间泪奔。他的家乡,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区奇塔诺瓦镇,人口仅6000人,从未如上海般摩肩接踵。或许就是流泪那一刻,他决定留下来。
  在沪第一年,他就被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聘为翻译。当一名优秀的翻译并非易事,如果仅按字面意思直译,不考虑两国不同文化与思维逻辑,往往产生误会。“譬如一对情侣当中隔着个人,中国会说‘电灯泡’,意大利则说‘蜡烛’;又如中国人说某种特质、性格是‘骨子’里的,但意大利人说,那是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他承认,他钻研许久,才明白中国人在酒桌上手指弯曲、对倒酒者轻敲桌面的动作,最早源自乾隆微服私访中发生的故事。
  1999年,乔治•阿玛尼先生来上海进行品牌推广,由安吉乐担任翻译。阿玛尼,这位在意大利时装界被称为“国王”的设计师,在沪开完新品发布会后,竟也低调得可爱。他戴上帽子,执意要安吉乐叫摩托车,陪他一起去看著名的襄阳路市场。安吉乐很尴尬,因为当时在意大利本土,阿玛尼产品已被仿冒,而上海襄阳路市场,同样出现了如此情形。果不其然,“国王”很快在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觅到了一个打着他牌子的小名片夹。他示意安吉乐问价格。卖家说,15元,安吉乐善意地翻译成了150元,却被卖家拿给“国王”看的计算器显示屏上的数字出卖。未料,“国王”压根没生气,还说,“它能拷贝我,说明我成功”。
  为“国王”做翻译,如此梦寐以求的机会,系上海成就,而安吉乐更大的发现,是惊人的“中国制造”。彼时,中国制造业正显现出强大的成本优势,各国买家纷纷在中国进行大量采购,安吉乐也愈发抢手而忙碌,服务于来华考察的一拨拨意大利商人,1999年和2000年,他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欧洲哪儿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他家乡的体育馆和都灵的某个广场,所用石材均来自福建。而且起初,意大利人只是从中国采购原材料,但发展到后来,索性采购、加工统统在中国进行。“非常夸张”的是,都灵那个广场,是在中国全部拼建好,请意大利方现场验收后,再将广场拆解、分装,运到意大利重新组装。那几年对安吉乐而言是极度震撼的,“我觉得自己读了一个很大的 ‘马路MBA’”,正是这个MBA,教会了他如何做生意。
  于是他在做翻译的同时,开始留意为自己物色收集各类资源,包括中国工厂与外国买家。他很早就参加华交会、广交会等各种外贸展会,一个不落。随着资源的不断积累,他不停被中国工厂邀请,前往实地考察。印象最深一次,是长三角一家宠物用品工厂,“老板开着很长的林肯车来接,工厂门口挂着巨大的欢迎横幅,老板热切地希望借助我的网络,将其产品销往意大利、西班牙、新西兰等国”。安吉乐的成绩令人刮目——在他之前,意大利某服装品牌在中国寻找到的符合其要求的代工厂寥寥几家,年产能仅7000件,而经安吉乐大量拓展,该服装品牌在中国的年产能扩大至2600万件。
  以上海为原点,他在中国天地广阔。他愈发坚定,“我不想回去了”。
  非但不想回,他还将弟弟“忽悠”过来。Vincenzo Morano,中文名“闻千竹”,原本好端端在意大利主修印度尼西亚语。2003年,Vincenzo正在印度尼西亚采访当地诗人,以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却接到哥哥电话,说已经帮他买好了去上海的机票。本以为哥哥在开玩笑,但这张单程机票,彻底改变了Vincenzo的人生轨迹,他在上海一呆就是12年。
  但从2008年之后,兄弟俩感受到了变化——全世界仍在购买“中国制造”,然而越来越多欧洲企业,开始希望与中国合作,或干脆被中国企业收购。安吉乐说,2008年之前,许多意大利家族企业固守一片江山,没有过多拓展市场的欲望。“米兰有家百年蛋糕店,1905年创建至今,配方和门店数量始终不变。”然而2008年至今,欧洲经济一直在底部徘徊,“穷则思变,一些产品卓越的欧洲企业,希望能有来自中国的强大资本注入,从而将它们从生死边缘解救出来,或迫切希望与中国企业合作,从而迅速进入广阔的中国市场”。
  不变的是,无论买家与卖家角色反转,无论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手握中意各类企业资源的安吉乐兄弟依然吃香。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已从为意大利企业物色合适的OEM 工厂,转为考察意大利大量“求收购”企业的“病情”。2013年至今,他们至少已帮助了十余家苏浙沪企业购买下意大利本土企业的股份。
  他有些不由自主。在与意大利企业洽谈时,他会用意大利语脱口而出“你们意大利人”或“我们中国人”,听得对方瞪大了眼睛。
  他很感慨,1998年初来乍到,根据领馆数字,当年在沪意大利人共403人。而今,这个数字翻了好几倍。闻千竹甚至说,幼时玩伴在家乡多年不见,却能在上海碰着。
  兄弟俩都很喜欢出生于意大利、后去美国发展的著名歌星Frank Sinatra,他唱红了那首脍炙人口的 《New York,New York》。但是,安吉乐每次去酒吧唱这首歌曲,总会不由自主将歌词改为“Shanghai”。
  “I wanna wake up in a city, that doesn’t sleep……If Ican make it there,I’ll make it anywhere。”(一座不夜之城,一切皆有可能)
  一边哼唱这首歌,他一边对记者说:“这歌词,分明说的就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