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铁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每个车站的建造都汇集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建筑风格接近地面建筑,还掺杂历史事迹,政治事件,名人;在装饰上,有多种不同产地的大理石和各种矿石,雕像,浮雕,吊灯,玻璃拼花,马赛克镶嵌画。
目前莫斯科地铁有195个车站、325.5公里的运营里程,其中有44个站列入俄国文化遗产。
1、斯大林时代的地下宫殿
众所周知,斯大林希望把莫斯科打造为无产阶级的新罗马,因此地铁不止要成为工人阶级上班的最佳选择(当时莫斯科人口已经达到400万,交通十分拥堵),更要成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让全世界都看到……于是,当时苏维埃领导人们希望把地铁建造成地下宫殿。而且,真的做到了。
1935年5月15日,莫斯科地铁一期工程开通。
1号线列宁图书馆站,可换乘3号线阿尔巴特站、4号线亚历山大花园站和9号线波罗维茨站
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明挖拱顶地铁站,使用的工艺被称为“巴黎式”:先搭好支架,然后从下往上搭起拱顶,等拱顶石安置好、结构稳定再拆除支架。这种拱顶无柱车站最最大优点就是,能让这个只有10米站台宽度的站点照样能让人感到宽敞、舒适。
1号线猎人商行站,可换乘2号线剧院站、3号线革命广场站
这是很典型的门廊式三拱车站:整个车站由3条完全分离的隧道组成。隧道之间设有多个称为“门廊”(Pylon)的联络通道,形成中央大厅和两侧的侧式站台(虽然技术上整个站属于岛式站台)。适用于深埋和线间距较宽两种条件。
这些第一代的车站充满朴素的古典味道,甚至不需要写解说词就能看懂里面的美感。1938年起,地铁进入二期阶段。二期工程从战前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期。
马雅可夫斯基站
第一个三拱柱式车站。这种技术适用于线间距没那么宽、埋深不超过50米的站点。一个接一个的拱门使人产生空间上的迷幻感,也带来坚固的结构、使得战争期间成为最安全的防空洞和战地医院。每个拱顶凹陷处都有马赛克拼贴画,题材以飞机为主,源自这位伟大诗人的一些畅想——实际上他也写过关于地铁的畅想的诗歌。
2号线新库兹涅茨基站,可换乘6/8号线特里季雅科夫站
该站开通于战争期间。虽然遇到极大的困难,但仍然以超高品质建造出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维埃认为,文化战线也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前线,艺术品(包括诗歌、舞蹈、交响曲、甚至地铁这种建筑物)能鼓舞人民士气、建立大众信心。该站的马赛克由列宁格勒艺术家协会的弗拉基米尔·弗罗洛夫制作。
3号线革命广场站,可换乘1号线猎人商行站和2号线剧院站
同样是门廊式车站。设计师在门廊入口都设置了一对又一对塑像。这些塑像包括运动员、猎人、工人、士兵、学生等不同形象。其中有个经典的“带着狗的边防卫士”的塑像,据说摸过狗鼻子的人会得到幸福,于是该站开通至今快70年了,狗鼻子一直保持锃亮…………
二期工程充分融合了各种被后人总结为“斯大林式”的新古典建筑艺术,各种传统的艺术品,像是浮雕、雕像、壁画、马赛克拼贴画等等,直接加入到车站装修里面。整个站点已经不是传统的交通节点,而是一个艺术馆。
3号线阿尔巴特-波克罗夫卡线基辅站,可换乘4/5号线同名站
这是三期工程的开端,离登峰造极就差一步。因为车站开通时已经是1953年了,艺术不再是奢侈品。站台中央大厅以20几幅壁画展现乌克兰民俗风貌,衬以豪华的石膏画框。墙壁与圆拱交接处,则砌以图案复杂的大块瓷砖浮雕。吊灯的灯罩,每一个都是水晶玻璃……
5号线基辅站
环线是3期工程的重点,也是斯大林式建筑的极致、古典式华丽的极致。更加大幅的壁画、更加华丽的石膏画框、更加精细的铸铁吊灯架……车站的壁画主题是苏联时代的乌克兰发展,所以车站尽头的列宁像下面还刻了一段列宁对苏联民族政策的论述。
5号线共青团站
该站和他的设计师阿列克谢·休谢夫被视作莫斯科地铁最有代表性的工程/工程师。车站的壁画以俄罗斯民族著名将领为主题,包括了德米特里·顿斯科伊、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等。由于该站是换乘站,又与火车站连接,加上驰名海外,因此几乎什么时候都是人头涌涌。
第三期工程完成后,莫斯科地铁的环+放射线网结构完全确立。地铁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个时期以进一步发展近郊新住宅区、工业区为主。虽然赫鲁晓夫对第3期工程的奢侈没说什么,但他要求以后的地铁站尽量低成本、尽量修得快。
2、赫鲁晓夫时代的简单朴素
与斯大林时代相比,这个时代的车站在实用主义指导下,“简陋”到完全没法看。然而,正是回归简朴,反倒让车站有种清爽的感觉。
6号线卡卢加-里加线阿列克谢耶夫斯基站,深埋暗挖的三拱门廊式车站
斯大林时代的装饰元素差不多被全部移除(除了吊灯、除了仍然是乌兹别克出产的最优质的地砖/墙面石板),壁龛形的通风口与弧形墙面完美融合,简朴而实用。
6号线列宁大道站,使用预构件的明挖两柱三跨站
这种有19-20对立柱的预构件车站是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使用,搭建起来非常快,但可能会伴随漏水等麻烦——就跟赫秃子推广的“赫鲁晓夫卡”式住宅差不多。简单实在的墙面装饰,连日光灯的灯架布置都成为了装修艺术的一部分。
3、勃总&戈氏的时代审美
勃总上台后,艺术发展稍微松了一下,地铁的建设不再继续遵循先前的越省越好的思路。跟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一样,勃列日涅夫时代某个角度可以看成是斯大林时代的变体。
8号线加里宁-太阳线马克思主义者站,可换乘5/7号线塔甘站
这个站的装修风格融合了苏式抽象主义。出入口上面墙用不同的石板拼出了一个抽象的锤子镰刀图案,而螺旋形的吊灯则与当年没建成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所歌颂的事物的螺旋式发展路线完全吻合。
戈尔巴乔夫时代,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放松,地铁站的设计思维也更现代化、更有想象力。需要注意的是,戈尔巴乔夫时代一般是以1994年9号线北段落成为止——这也是苏联解体前最后开建的部分。
9号线门捷列夫站,可换乘5号线新庄站
大家都知道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吧?车站的灯饰是个抽象的晶体结构。虽然门捷列夫不研究晶体,但基本谁看到这吊灯都能立即联想到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家。
1号线切尔基佐沃站
银灰色的车站墙壁下部内弯、内藏式设定照亮整个白色拱顶,给这个11米宽的站台带来“比更大还更大”的视觉冲击。
4、新时代艺术的奔放自由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地铁进入了新的时代。地铁不再是中央用来炫耀综合国力的工具,而是用来展示建筑艺术和时尚的新舞台。地铁车站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创意点子越来越多。下面先介绍2000年之前的:
10号线契卡洛夫站,可换乘3/5号线库尔斯克站
门廊和檐口的弧线运用与地板的方形形成强烈反差,泛蓝的日光灯带来了几分迷幻的感觉。
12号线斯科别列夫大街站,高架站
如同船只的龙骨一样的钢结构顶棚,既沉重,又轻盈,很奇妙的感觉。
5、2011年至今的极简极美
8号线新科西诺站
拱顶的X型骨架是这个站最大的装饰品。车站照明的方式很独特:LED射灯往上打光,照到银白色的金属板上再漫反射回来。一个地铁站的实际灯光效果与此前的CG渲染图近乎完全一致,简直难以置信。
简洁到了极点,美就到了极点。车站开张当天,普京总统还坐直升机来捧场,坐了一站地铁。图中普京右边较高大上的那位是现任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现在的2011-2020年地铁发展计划(包括超过70个地铁站和超过150公里的新线路)就是由他策划的。
2014年底开通的1号线特洛帕廖沃站
车站出来就是同名的森林公园,于是设计师巧妙地把公园里的树“移栽”到站台。当然,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意,带来的是安装的高度麻烦……
写在最后的话:别看好像这些车站装修各具特色,甚至没有“标准”可言。装修的成本最多不会超过车站总成本的5%。跟隧道、车站的土建成本相比,装修那点开支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而苏联时代那些壁画之类的,由于都是艺术家协会之类的行业协会的作品,因此其实艺术家们怎么搞,最后也就那点固定工资收入。至于现在找商业化的设计事务所、甚至搞全球化设计招标,那几百万卢布的投入,远远不及大约200亿卢布一个地铁站。正是在装修上愿意下功夫、花成本,让大家永远记住这座地下宫殿,而不只是全球第5繁忙、第6长的地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