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新作展闭展记|一场跨越春夏的热爱!

日期:06-25-2025

  为期54天的《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于近日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圆满落幕。

  闭幕日当晚的深夜告别,展厅内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去。这场色彩诗篇缘何让观众纷至沓来,甚至不远千里相聚于此?黄永玉新作展虽已落幕,但却余韵悠长,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揭秘本次展览的流量密码吧!

  流量密码一

  实力展品|从笔墨到人生,黄老用作品说话

  本次展览以时间与情感为线索,通过七个单元、近200幅新作,勾勒出黄永玉浓烈而自由的艺术人生,将观众带入一场色彩斑斓的生命之旅。

  从展览首章“要到上海来”的城市回忆,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中黄老对自身与世界的调侃凝视,再到“何处是归程”与“如此漫长”中关于归属与流年的人生体悟,每一个篇章都宛如一本可阅读的艺术章节。

  作品中既有诙谐的纸上速写,也有沉静的水墨构图,每一笔每一色,都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

  不少观众在《行囊》等作品前驻足许久,前者以寥寥几笔画出一生漂泊的重量,后者则用幽默又犀利的方式回应现实的不公。黄老以他一贯的锋芒与顽皮,将生命经验与现实观察凝缩进画面,也唤起无数观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展览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有人听到我的诗”与“互动留言区”。在展览互动区域,观众们可以亲手拼贴属于自己的“黄氏金句诗”。展览特别设计并提供了印有黄永玉语录的贴纸,精选自他数十年来的金句、画语与访谈片段——有的幽默犀利,有的温暖深情,句句皆是他生命智慧的凝练。

  这些文字既是黄老对世界的回应,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对话接口。原本设为“打卡点”的互动留言区,逐渐演变成一块情感流动的墙面。大家没有急着拍照走人,而是认真落笔写下只属于自己的话语。观众们在展厅内提供的创作卡纸上,自由撷取这些语句,拼贴、组合、添加文字,写下一首首属于自己的诗。

  截至闭展,共收到观众留言超过3万条,其中不少已被精选展出,成为展览里另一种“共创”式的回响。

  正如展览主题“如此漫长如此浓郁”所言,黄永玉的画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一种可以被分享、回应、讲述的生命经验。而语录墙与留言区,则让这种浓度从画面延伸至现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流量密码二

  策展理念|“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那么色彩斑斓

  本次展览回望黄永玉逾八十载的艺术人生,将其作品视作一本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册”,以章节化的结构铺陈其生命中的思想、幽默、爱意与锋芒。

  展览空间以时间为轴、情感为经,串联起七个富有诗意与思想张力的展览单元:从“要到上海来”的早年记忆,到“根深岁长”的人生回望,每一幅画作皆是一页承载故事的篇章。

  展厅设计融合“书页翻阅”的空间动线与彩虹色的视觉线索,寓意黄老将光与色编织进生活、将岁月熔铸入画笔。我们不再以“高龄艺术家”的身份框定黄永玉,而是希望观众能走入他浓郁且自由的艺术世界,在流动的画面与语言中,感受一个世纪老人的热忱、锋利与顽皮。

  正如黄老所说:“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本次展览,便是那一道道照进心里的光。

  展览命名“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不仅是黄老真实年龄的写照,更寓意其永不停歇的创作姿态。年岁只是一种外在的数字,而创作,是一种内在的热爱。

  流量密码三

  线上狂欢:属于这个初夏的艺术记忆

  “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线下展厅内人气爆棚,线上话题互动更是热闹非凡!短短54天的展期,黄永玉新作展相关媒体信息累计达1,097条,其中正面报道占比高达99.9%,覆盖官方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平台、广播电视等多个宣传推广渠道。

  其中,小红书平台发布达479条,展览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累计突破327万次!

  展览期间连续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共计11场次,覆盖新华网、央视频、腾讯数字文化、人民文博、文博圈、艺术头条等多个主流平台,共吸引超10万人实时参与。通过新型传播形式,即使是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欣赏了展览内容,参与感满满。

  流量密码四

  教育延伸|从展厅到课堂,黄永玉“住进”了学生的画里

  除了在展厅中与观众对话,《如此漫长·如此浓郁》也走进了校园,与下一代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在展览期间,博物馆与中华路第三小学、上中国际部虹口校区、闵行中学、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浦东新区辅读学校、黄浦卢湾辅读学校等多所学校合作,开展了“黄永玉进课堂”系列教育项目。博物馆策展人、教育老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将黄永玉的艺术理念、创作风格、人生故事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之外,学生们将自己的创作带入展厅——在展览特别设置的“学生创作展中展”中,几十幅学生作品展出,成为展览最具温度的一角。这不仅是一次观看和创造的过程,更是一次鼓励年轻人表达、回应、提问的机会。

  许多观众在这里流连许久,不止是因为孩子们的画作童趣盎然,更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像黄永玉精神的回响——自由、真诚、有趣,并带着温度。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出了《黄永玉新作展少儿探索手册》。该手册以 6-13 岁少年儿童及亲子家庭为核心教育服务群体,紧密围绕展览绘画作品构建教育内容体系,有机融合书画基础知识讲解与重点作品深度赏析,着力打造兼具知识性与启发性的博物馆教育载体。

  在教育实践中,该手册实现了多维度应用,除日常免费供观众取阅外,还深度融入了社教活动。如“少儿探展活动”中,该手册作为主要学习工具,配合讲解员导赏,通过“预习—导览—实践”闭环,帮助学生理解画作精髓。活动尾声的趣味解谜环节,让参与者在游戏中收获知识。此外,该手册还应用于临展配套的生肖艺术拼贴画、邮票设计工作坊、亲子诗歌创作、师生校外研学等多元化社教活动。展期内共印发探索手册3000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精彩瞬间

  好评如潮|“看完这个展,我决定不害怕变老了”

  展览期间,收获大量观众自发留言:

  

    本次展览的观众构成极为广泛,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从普通观众到艺术专业人士,都能在黄老的画与诗中找到共鸣。许多学校、机构与家庭组团前来参观,从而真正实现了展览“跨年龄段”的感染力。

  据数据观察,观众平均观展时间接近2小时,还有不少观众选择二刷、三刷展览,不是为了打卡新照片,而是为了再次凝视某幅画、某句话,仿佛与黄老“再聊一次天”。

  这不只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段被用心回应、用情记录的相遇。

  展览小彩蛋|“黄老周边”也火了

  除了展览空间,展览的周边商品也意外走红。生肖主题帆布袋、“行囊”主题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自开展第一周起便销售火爆,多款商品在中后期出现库存告急,引发二次探展潮。

  展览结束前最后一周,博物馆商店甚至迎来“买周边比看展还挤”的高峰。许多观众表示,这些承载黄老智慧与幽默的物品,不只是纪念,更像是能带回家的“精神火种”。

  尾声不是终章

  6月8日,展览最后一天,世博会博物馆特别延长开放至午夜12点。这是一场为观众而设的“谢幕夜场”,也是对黄永玉先生不设限生命状态的一次深情回应。

  当晚,展厅人流不断,即使到了夜里11点,仍有观众在《根深岁长》《夕阳之舞》前静静观赏,不愿离开。有观众临走前悄悄在展厅门口合影,还有人带着孩子在语录墙前逐句念出那些充满智慧的句子。工作人员一度多次提醒“即将闭馆”,但仍有不少人迟迟不愿离去。

  这场从4月16日持续至6月8日、为期54天的展览,在那一夜的灯光中落下帷幕。展览结束,画仍未完,我们也不说再见。

  黄永玉曾在采访中说过:“画画就是我的生活,我没打算停。”

  这场展览虽然闭幕,但黄老的精神与作品仍将继续在更多地方发光发热。展览结束后,部分作品将计划巡展,继续讲述一个艺术家“永不退休”的故事。

  感谢黄老,也感谢每一位观众,让我们共同见证了生命与艺术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