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转自《国家艺术杂志》公众号)
19世纪的英国烟囱林立、蒸汽轰鸣,流水线上的商品冰冷而千篇一律。威廉·莫里斯,以一支画笔与满腔热忱,掀起了一场改变世界的生活美学运动。2025年3月4日下午,新民晚报旗下“国家艺术杂志”联合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办的策展人专场导览,为读者揭开这位传奇人物如何用藤蔓与玫瑰,演绎跨越时空的生活美学。
策展人俞华蕾带领着30位报名成功的幸运读者,仔细观察《草莓小偷》壁纸上每一道手工雕版印痕,感受着莫里斯“让机器臣服于人性”的执着。在展厅射灯下细观原作,靛蓝底色宛如仲夏夜的天空,藤蔓以黄金分割的弧度在墙纸上舒展。每一根茎叶都暗藏玄机:左侧主藤采用波斯细密画中的“无穷纹”结构,右侧分枝却融入哥特式教堂飞扶壁的力学曲线。而真正令人屏息的,是叶片间若隐若现的37颗草莓——莫里斯刻意将果实设计成不同的成熟度,最饱满的那颗永远悬垂在画眉鸟喙尖三毫米处,制造出永恒的悬而未决。
那只被戏称为“小偷”的画眉鸟,实则是莫里斯埋藏的美学密码。它的羽翼融合了中世纪手抄本中的神鸟意象与日本浮世绘的留白技法,脖颈扭转的角度精确到137度,既保持捕食的动态张力,又不失装饰性的平衡。策展人用紫外线灯照射时,鸟瞳中竟浮现出极细微的工人侧影——这或许暗示着莫里斯对“艺术盗窃者”的另类诠释:不是鸟儿偷走果实,而是劳动者应当取回应得的艺术果实。
此外,策展人还结合展厅内复刻的“红屋”一角,讲述了莫里斯如何将社会主义理想注入纹样设计,让每个图案都成为“献给劳动者的赞美诗”。
读者们不时提出的问题,也被一一给予了回应。整个导览历时一个小时,俞华蕾表示很感谢新民晚报的读者观众,愿这次导览能化作一颗种子,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让大家对威廉·莫里斯的艺术理解更加深刻,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就像威廉·莫里斯自己所说:“过去并没有死去,它活在我们心中,也将活在我们正在参与创造的未来当中。”
导览结束后,博物馆社教部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动手体验了馆方专为特展设计的版画手工艺。现场参与的每一位读者都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了一幅幅属于自己的版画作品,实践了艺术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读者顾女士表示,本次活动使报刊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也让很多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地感受到美的熏陶。韩女士则表示,家中几代人都是《新民晚报》的忠实读者,这次参加活动,又唤起了对《新民晚报》新发的感情链接。
活动策划:吴南瑶 王超
摄像、摄影:金妍芝
采访、文字:于佳妮
现场协调: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