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逛夫子庙,赏秦淮风光,有一个必去景点,那就是南京科举博物馆。
开馆运营一年来,南京科举博物馆不但以自己的独特气质,赢得了游客的赞誉,而且还以其专业性,获得了众多业内专家好评。
南京科举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是一种创新,在这种运营模式下,围绕科举制度这个核心成功使博物馆成为主题突出、叙述丰富、管理有效、运营成功的专题性博物馆中的典范。
中国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
唯贤举才、公平公正、学而优则仕的选材制度打破了封建世袭的落后选才制度,为世界向现代制度文明过渡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文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覆盖了东亚诸国,并启发了西方文官制度,被称为中国在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之外,对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唐代完备,宋代改革,元代中落,明代鼎盛,至清代灭亡,在中国前后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而南京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至今仍屹立于南京秦淮河畔。它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号舍20644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科举考场。明清时期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比比皆是,被人们称为“古代官员的摇篮”。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千年化石和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也是科举制度文明的有形遗产在南京的最直观体现。
从世界范围来看,江南贡院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从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独特的历史见证来看,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江南贡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规模宏大的考场,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仅明远楼及南京中医院内的飞虹桥,尚为当年旧物。夫子庙及江南贡院历史街区传统文化产业衰弱严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严重不足,急需整顿改造。
因此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于2011年11月21日正式立项,是南京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项目分为两期实施。
一期主要是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存,建设遗址博物馆主体和必要的配套设施。
二期工程为明远楼以北、以东部分,主要是修缮飞虹桥,打通江南贡院历史轴线,以及进一步建设文化旅游配套设施。
博物馆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四个原则:
一是保护文化遗产,主要是清理提升江南贡院、明远楼等历史遗迹周边的环境;
二是恢复历史记忆,显现江南贡院历史格局,建设专题性的科举博物馆;
三是改善城市空间,打通江南贡院南北中轴线,开辟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四是振兴文化产业,以科举文化为主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项目设计采取了城市整体的理念,从时间轴线上体现了历史——现状——未来的整体概念:
回溯历史,科举博物馆以保护和恢复江南贡院为本,从被岁月时光淹没的遗存中发掘出埋藏已久的科举宝藏;
针对现状,科举博物馆对积淀多年的科举文化资源条分缕析、加以整理,以纵、横两个维度对科举文化进行研究、展示;
面向未来,科举博物馆将充分汲取科举文化的养分,以古鉴今,连接起古代科举制度与当今社会的选拔制度,彰显科举文化的现代价值。
2016年底,博物馆完成提档升级,于2017年1月28日正式试运营。
新设计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个历史宝匣,它以魁星堂为核(象征科举学而优则仕之核心),以竹简堆砌而成的墙为皮(象征科举的内容),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隋、唐、宋、元、明、清.......如同科举历史册页),将科举的千年历史收藏其间,等待开启。
到科举博物馆来一次探宝之旅
科举博物馆的参观过程犹如探宝。这个巨大的宝匣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游客由象征科举1300年历史130米长的坡道狭长空间环绕而下,一边是布满文字的经匣,另一边是竹简垒砌的立体庭院,参观者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
整个博物馆除去序厅、尾厅外,中心展区为5个展区、33个展厅。
参观动线为:序厅;第一展区“为国求贤”;第二展区“鱼龙变化”;第三展区“金榜题名”;第四展区“金陵佳话”;第五展区“源远流长”;尾厅。
序厅
序厅牌坊
【 铅字墙】
进入博物馆序厅,在左侧高达八米的壮观墙面上,镶嵌着铅字版的“四书”、“五经”,象征学海无涯。并运用铜色的经书文字,勾勒出满腹经纶的考生影像,呈现出赴考场景,观众犹如与考生结伴同行。
【负四层水幕墙】
水幕墙为序厅的背景墙,墙面上显现百家姓氏,每一位由负三层进入负四层的观众,都会自此与博物馆产生情感连结。
在姓氏之后会呈现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名逆流而上的场景,象征成功名人“逆流而上”的努力与奋斗。
再以重要文物“科第世家”牌坊相配合,让观众依序穿流而过,隐喻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能出类拔萃、光耀门楣。
水幕墙下方则运用铜色镜面勾勒入仕官员人影,观众穿越牌坊门洞后,自己的身影就会自然地与文武百官重叠,十分有趣。
第一展区:为国求贤
为国求贤
在第一展区的起始,以周文王求贤、汉光武帝访严光、刘备三顾茅庐等三个典故布设场景,呈现古代君王“求才若渴”的殷切之心,突出科学选才制度的重要性。
随之以编年史的方式,通过展现科举的千年发展历程,力求在介绍科举渊源的基础上,完整呈现中国科举制度从创立、完善、到改革与废止的全过程,以凸显科举在君王求才、士人求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呈现出科举制度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演变,朝向“至公之制”目标迈进的过程。
科举渊源
本展区展陈设计为单侧安置展柜布局,使观众参观动线单一而明确。并且,在展柜上方以各朝镂空窗格,暗示着时间的流变。
与展柜相对一侧,布设自隋朝之后的各朝代表性图像与科举故事。
而在高13米的长廊上方,悬吊鱼跃龙门公共艺术作品,整个展区综合展现科举精神,串联出一条丰富精采的时代长河,赋予观众在知识面、视觉面、空间感上,全方位的经验体会与情境感受。
第二展区:鱼龙变化
【负四层乡试】
乡试是明清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亦为改变士人命运的关键点。
本展厅以贡院号舍为依据进行场景设计,并通过播放多媒体影片、珍贵文物展示等形式,使观众如同当时应试的考生一般,经历入场搜检、得题答题、号舍生活等过程,体验古代考生九天六夜的艰辛考验。
接着,通过互动装置与文物,介绍考官在内帘、外帘的诸多任务,并呈现士子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后的身份、地位转变等。
会试——公车
【负四层会试】
各省举人皆有资格到京城参加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并拥有参加殿试的资格。本展厅以古代北京正阳门外观作为场景设计依据,区域内布设考生进京中途歇息的场景,通过窗格与灯光的安排,呈现热闹市集、人声鼎沸的情景。
此区还安置了生动的人物雕像以及公车文物,使观众犹如回到当时的时空情境之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一同赴京赶考。
殿试
【负四层殿试】
殿试是科举中的最高一级考试,本展厅以紫禁城保和殿为设计依据,展出殿试考卷及题目等文物,通过以表情生动的考生塑像重现殿试场景,使观众感受殿试的严肃及皇帝“临轩策士”的意义,凸显历代君主对遴选人才的重视。
除此之外,本展厅还特别设立殿试卷区,展示了珍贵的“庄瑶殿试卷”,通过双面布展的方式,使观众得以目睹难得一见的殿试卷真迹,进而了解考官及皇帝是如何评阅试卷及钦定进士名次的。
【负四层中厅魁星点斗】
位于整个负四层的中央核心,本展厅是参观科考历程后的结尾。
在挑高12米的空间里,博物馆充分运用四面高耸的墙面,放置四书五经与科举相关书籍,传达出读书人准备科举应试,必须读万卷书的涵义。
并在墙壁上方布设环形屏幕,将天顶设计为星罗密布的夜空,并结合魁星点斗的典故,呈现出北斗七星的主景,参观者在此可以欣赏精采的“魁星祈愿”到“衣锦还乡”的完整场景。
第三展区:金榜题名
传胪大典
【负三层传胪大典】
金榜题名是科考过程中最荣耀的环节,是“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的重要时刻,体现出整个社会对进士的钦佩与赞扬之情。
在这之中,公布榜单是一项繁复而隆重的典礼,因此此厅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将典礼仪式的动态画面缓缓地投影在一幅艺术画卷上,远看是一幅优雅的长卷,近看则是栩栩如生的典礼仪式展现在眼前。
【负三层大小金榜】
“金榜题名”这一成语来自于科举发榜。公布进士名次的榜单用表里二层的黄纸书写,故称黄榜或金榜。由于是以皇帝名义进行颁布,又称“皇榜”。
当金榜张挂在城墙之时,会引起民众争相观榜,一睹新科进士的风采,这对士人和他们的家族来说,都是最光彩的时刻。
此厅选择对部分场景进行复原,并以金榜文物展示相配合,使观众能够感受揭榜氛围并且加深对文物的认识。
【负三层观榜大发现】
仇英的《观榜图》是描绘发榜场景的知名画作,它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争相观榜以及皇宫内举行相关庆典礼仪等情景。
本展厅便是基于仇英画作《观榜图》而创作的科技技术互动作品,其运用了影像感测、可触握媒介等多种先进展示技术,可以使观众在互动体验中了解观榜图精粹,加深对我国科举文化的理解。
【负三层入仕之途】
科举制度是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因此进士是唐、宋、明、清各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
在经过殿试的考验后,朝廷会再次通过朝考制度对新科进士进行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将进入翰林院学习为官之道。
因此本厅以翰林院大门为入口景象,使用玻璃材质大门佐以灯光来营造空间的穿透感,门中隐约露出的光辉更是象征读书人通过层层考验,即将准备迈入仕途,尽心尽力为国服务。
社稷栋梁
【负三层社稷栋梁】
唐宋以来,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结过缘,都有过读书应试的经历。
他们之中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社会上层,作出卓越的贡献而名扬后世;有的却科举落第或无意仕途,但都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展厅内布设了栩栩如生的科举名人雕像,诉说每位科举名人的生平故事与著作,体现出科举选才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耕读传家
【负三层科举世家】
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社会、经济地位,实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想,是士人借以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
科考及第不仅使士子个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为家族提供了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为子孙后代读书应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环境。
本展厅高达7米,运用挑高二层楼的空间优势,将象征世家荣耀的匾额悬挂于半空,观众进到展区,即可看到壮观匾额群列。
此厅还配置了许多与科举教化相关的家具与摆饰,使参观者得以了解科举制度在古人日常生活中影响。
除此之外,围绕俗称小登科的婚庆主题,通过洞房空间的布置,致力于呈现科举对民俗生活的影响。
科举世家
第四展区:金陵佳话
南京是明清江南乡试的举办地,也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基地之一。三年一次的乡试,对南京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造就了南京独特的文化气质和鲜明的地域文化,还塑造了南京特殊的人文精神。
本展区将“十里秦淮”具体而微地纳入展厅,并将实景转换成中国绘画氛围,让观众仿佛“步入画中”,营造出南京明清市街繁华的景象。并通过引导观众体验“考生角色”,借由模拟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茶舍、试馆、江南贡院、书坊、河房、名人故居等)了解科举制度是如何塑造了南京的人文景观。
第五展区:源远流长
【负二层科举之殇】
本厅展示了科举制度走向废除的历程,叙述清朝末期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思想…上的变革冲击下,如何对国家的取士制度进行逐步调整。
此厅充分利用紧凑的空间,布设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停废科举、出国留洋等主题串连的历史场景,通过一幕幕历史事件中的片段纪录,展现动荡不安的时代变化与新旧思想交织的主题内容。
除了营造起承转合的场景氛围,使观众能静心思考科举废除的历史意义;更以动态及静态的文物、字幕、声音与场景,交错呈现那一段充满波折又影响深远的清末变局。
【负二层民国考试院】
本展厅设计以民国建筑做为布景,使观众走在民国建筑的回廊内,透过橱窗中的文物了解中华民国设置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古代科举考试在考选原则、形式上的继承、相似之处。
【负二层高考教室】
中国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以及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精神延续。
本展厅还原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教室场景,以期唤起观众当年辛勤苦读、奋发向上的记忆,并借由多位名人阐述这段考试的回忆,凸显高等考试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使科举的精神延续不断。
【负二层世界影响】
科举不但在唐宋时期吸引了诸多外国考生应试,日本、朝鲜和越南还仿效中国建立起科举制度。到了十九世纪,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该国文官考试制度。
本展厅以“海上交流”为设计主调,在中央圆柱型多媒体以传教士为主角,展示科举制度的传播与文化交流,柱面后方安置中西文官制度发展年表,使观众能够得以一窥中西方大事记与选官制度的时间性对照;
本厅欧洲部分采用西方传统罗马建筑为设计元素,透过穹顶拉高观众视角,打破原有建筑空间的限制,塑造出一个圆形的空间以象征寰宇全球之意,并展在柜内布置官员办公桌,营造出西方文官制文化之氛围。
尾厅
进入展览尾声,当观众进入较昏暗的尾厅入口后,心情自然会沉淀下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代考生徐徐前进赶考的剪影群像场景,沿着时间的轴线,渐渐演变为现代的考生循着科举制度公正的精神步入考场的场景。
本厅在入口处的右侧墙面上布置了1300年科举制度发展的结语板面,其上汇集了整体展陈内容的精髓;在尾端右侧,则呈现出历史名家对科举存废的正反论调。
本厅左侧放置若有所思的孩童雕像,象征当代人对古代科举制度、现代考试制度价值的思考,而答案正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小小博物馆,与众大不同
一座有使命感的博物馆
科举博物馆建设之初的展陈规划是将中国科举制度的价值加以客观呈现,因此以“认识科举制度”、“探索科举制度的功能”、“体会科举制度的影响”、“启发观众的思考”四大主题为基础框架,以10000余件馆藏文物、互动参与的展陈设计、数字化的多媒体设备、高度还原的场景设计为有力支撑,将千年科举历史尽收其中。
在向观众展示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的同时,也在引领观众重新思考科举制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
作为“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科博馆依托地面遗址,馆体位于地下20米,以环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形式达到自然采光通风,观众可以在展厅的进出之间与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以春秋细风、冬夏雨雪为伴,去经历一番科举命运的浮沉变化。
除此之外,馆内还大量应用了低碳环保的新技术,以期降低能源消耗。
一座专业的博物馆
作为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重中之重便是体现展陈主题的专业性。
科博馆以制度、空间、文化、遗址为四个切入点,进行专业论述,以情景式设计创造具有时代氛围的叙事展演舞台,以多元展陈的互动手法使观众体验科举全貌,以江南贡院遗址为依托将南京打造成科举文化的历史传承者、科举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者。
科博馆致力于将科举制度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再现金陵风华。
一座有趣的博物馆
为使博物馆展陈变得生动有趣,打破科举制度的枯燥乏味,科博以相关文物为展示核心,在主题典藏量充裕的区域,以文物为传达知识与信息的主角,布设生动场景呈现相关主题,来辅助文物展现无法表达的时代情境;
而在缺乏文物传达的主题区域,则以多媒体深入浅出地说明历史事件、应考程序、趣味故事等,来延伸展陈内容的深度;或以互动装置让观众亲身体验,使其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如今像“观榜大发现”等多媒体互动项目,已成为科博馆人气最旺的地方。同时,伴随着展览开发的多种社教和体验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参与其中,使科博真正成为了一座“有趣的博物馆”。
一座“勤奋”的博物馆
科博馆自开馆一年以来,力争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展陈布局与展陈内容,在大力征集、研究相关科举文物的同时,并定期对文物进行更换、维护,使观众在不同时期内得以一览不同文物风貌。
除此之外,在常设展的基础上,科博馆还以南京及科举文化为主题,利用专业的展陈空间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共策划完成了《“殿撰墨翰”——长乐阁藏明清状元书画展》、《甲骨春秋书画展》、《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国学文化万里行展览》、《“古韵新姿”——六朝春书画院书画暨收藏作品展》、《林风眠的CHINA艺术精品展》、《郎行天下、武场夺魁——郎红天工与武举珍奇特展》等10次临展。
结语
“金榜题名时”是中国读书人最重视的荣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读书人立志入仕为官,替国家社会贡献心力的一个梦想。
科举制度是影响中国社会文化至深的根基之一,我们希望能将这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通过中国科举博物馆散播出去,让这个与历史遗址共存共荣的场域,成为南京代表性的国际级博物馆,更升华为南京市民及博物馆参观者心目中共享的荣耀。